馬蒂斯把<和諧的藍調>「小改動」成<和諧的紅調>,買家舒克林(Sergei Shchukin)反而大樂。舒克林除了獨具慧眼在馬蒂斯未被市場接受時大膽投資他的畫作,更深明藝術投資之道,毫不介意「貨不對辦」。畢竟,若兩幅藝術價值一樣高的作品,「有故事講」的作品在市場上的金錢價值往往會較高。
俄羅斯成衣商人舒克林在1897年在巴黎買入他的第一幅馬蒂斯,之後陸續收藏了不少塞尚(Paul Cezanne)、凡高(Vincent van Gogh)、高更(Paul Gauguin)和畢加索(Pablo Picasso)的作品。但人生起落難料,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,舒克林遠走巴黎,人民政府把舒克林的大批藏畫收歸國有。加上另一位紡織商人Ivan Morozov被充公的大批法國現代作品,便成為蘇聯新西方藝術美術館。
您在Royal Academy of Arts看的「From Russia」展覽便有不少作品來自這兩位商家的大宅。Royal Academy of Arts的網站更貼了上世紀初兩位收藏家在莫斯科豪門大宅的照片。牆上密密麻麻掛滿一幅幅的法國印象派、立体派作品,比今日不少博物館還要豐富。牆上一幅一幅熟悉的現代畫作,照片中卻是近百年前的俄羅斯大宅,想想這一百年經歷了多少苦難,感覺很灰迷. ( http://www.royalacademy.org.uk/exhibitions/from-russia/about-the-exhibition/inside-the-collectors-mansions,555,AR.html )
市場起起跌跌、上百億撇帳、奧運火炬,忽然都顯得無無謂謂。今日很美好的日子,或今日以為很倒楣的事情,轉眼便過去。
小事如此,國家大事也如是。上世紀初的烏托邦夢想,今日除了掛在牆上的口號標語外,好像甚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。工人、農民還是壓在社會的最下層,財主、官老爺還是王室貴族般掌握絕對權力及生產要素。雖然大部份人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改善,但政治結構竟然好像甚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。
看到希斯路機場新翼大混亂的新聞,忽然想起香港新機場九七年七月一日開幕時的場面。當年好像很大的問題,今日回頭看根本不算甚麼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