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

小心匯豐變花旗

全城討論供唔供匯豐好, 人心惶惶之景象, 有若兵臨城下, 全球金融泡沫爆煲终於有機會直擊香港市民的荷包.

公眾與傳媒對HSBC的了解實在太behind the curve, 討論流於人云亦云與情緒化. 其實打開本年報, 計吓個balance sheet, 再與其他英美銀行比較, 都會發現HSBC的風險有多高, valuation比同類英美銀行高出多少.

近日Vincent 在他的blog (linshaoyangblog.blog.163.com) 寫HSBC :

"1,002亿(美元.下同)的股东资金,274亿为收购法国商业银行及多年收购合并未撇消的商誉(Goodwill)及无形资产,剩下来728亿的有形资产净值(Net tangible book value),只及25,274亿总资产的2.88%。如果再将214亿「未变现亏损」(Unrealized Losses)以及美国汇丰融资的「应收帐款与公平值」差价343亿扣除,汇控的实际净资产值,只得171亿,即使计及供股得来177亿,亦只得348亿。供股之后,无论有形股东资金实值是348亿,还是905亿,与天文数字的总资产值,仍然只是沧海一粟,只是1.38%与3.58%之别"

我只想補充一點, Citigroup的“有形资产净值/总资产”比率也高於4%*. HSBC资产组合有75%在英美. 換句話說, 隨着美國,英國與欧洲的經濟情況惡化, 加上匯豐的呆壞帳準備不足, 以匯豐供股後的股本情況, 分分鐘明年要再供多次股或大批股或出售資產.

香港人討論匯豐特別情緒化,好像一種宗教一樣. 主要原因是過去廿年匯豐食正國際金融市場Big Bang Deregulation大升浪, 股價一直大脹小回, 很多香港人從匯豐賺過大錢, 信心漸漸建立起來. 但单純參考過去廿年表現是否足夠呢? 特別是過去廿年都只是一個金融業大升浪而已.

末來十年國際金融業會否仍像過去廿年般息速增長呢? 美國英國人會否重回過去全民投機房地產兼瘋狂借錢消費的日子? 亞洲人又會否變成美國英國人般瘋狂借錢? 亞洲人還會閉上眼睛購買銀行推介的投資產品嗎? 銀行是否還是金融產品的有效銷售渠道呢? 由衍生工具建構的影子信貸供應(所謂Shadow Bank) 能恢復嗎? 若影子信貸萎縮了, 傳统信貸渠道有可能填補這個信貸真空嗎?

各位持有HSBC的親朋好友請認真做點功課, 自已做決定. 不要埋怨選擇沽出HSBC的投資者, 不要搞大户陰謀論, 也不要抱怨誰人"誤導"你, 請為自已的選擇負點責任.

* Citigroup share price : http://www.google.com/finance?q=C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